序章(妖书起源)
江浙省,婺城市,江浙师范大学的图文信息中心,古籍借阅区。
勤工俭学的大一新生蒲一心把整理好的古籍一本本摆在书架上,古籍区借阅书籍的人很少,这里空座位只有在期末考试复习期间会有些人,大家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复习背书,这里也就成了最佳的选择。并没有人真的把兴趣放在这些陈年古籍上,古籍借阅区不是新建的,而是是图文信息中心边上的一桩小洋楼改建而来,这个小洋楼有些年纪,根据可考的史料记载似乎是民国期间本地的高家祠堂,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拆建,后来学校把他列为古楼保护了起来,也申报了市里面的文物保护单位。
外面看着其貌不扬,但是这里总有一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氛围,不喜欢来着的同学除了不爱看古籍图书之外,在同学群里总是传说这里闹鬼,会发生一些“神奇”的事情。
蒲一心虽然是个小姑娘,但是却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,早早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因为家里条件一般,便申请来做勤工俭学,因为好的岗位太多人争抢,也轮不到她。而古籍借阅馆因为“不好的传闻”也没人愿意来,她看到有机会便直接报名过来。
当天晚上,八点半,最后一册古籍整理完毕,她把这一套《明史》归拢收拾好,摆在了书架上。正当她把书籍推车拉回工位的时候,书架上刚收拾好的古籍书便掉了下来。
“奇怪···”蒲一心嘟囔着走回去,这阅读室内只有她一个人,而且也没什么大的动静。
“这书怎么会掉下来?”
她左右张望了一下,虽然已是夜里,但是房间里的日光灯全部开着,室内虽恍如明日,但是空无一人的借阅室却寂静的有几分渗人。
“有谁在哪吗?”小蒲壮着胆子走了过去。
她收拾好的这套《明史》,这是十二册《明史》的最后一卷,蒲一心虽然不喜欢读史,但是这几个月在古籍室待下来,也耳熟目染了不少古代历史,尤其是这明末清初的动荡战争,尽数记录在了这部清朝雍正年间由军机处大臣张廷玉主持修撰的《明史》中。
蒲一心见无人应答便将这本明史的古籍捡起来,她并没有细读过这些书,这时候下意识放开来看了几页,只是这些半文言文的论述看着有些头晕,远没有当下的清宫言情小说来的有趣,翻了几页便是觉得索然无味,下意识就将它塞回到了书架上。快要到了闭馆的时候,她也不加检查,总想着快点回去,明天再来整理便是。
但是这么一放,位置却是错了,本是明末之史,却搁置在了宋末史书之中,而这一卷明史恰是记载着大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继位以来的明末历史。这一行为本无过失,也无人会发觉,原本打算第二天重新来收拾的蒲一心也把这回事儿忘记了。
这是这一切的机缘巧合之下,却在过往历史的位面上产生了微末的影响,时空错位,天道偏轨,虽然看似细枝末节,但是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间往往有微如颗粒粉末的交际,而这两个宇宙的平行交际谁都不知道会发生在这一本明史上。
万历三十六年,浙江处州青田县
远处的小溪上有一座小石桥,不远处是插秧了的农田,有水牛在农人的驱使下缓缓耕地。这如诗如画的惬意田园是大明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故里,而刘伯温所居住的地方就在青田县南田山南边的武阳村,在村东头的竹林子里,就是刘基的草屋院子。
曾经的诚意伯从这里走出去辅佐明太祖皇帝问鼎天下,而后本欲解甲归田,但是几次三番想要告老还乡却不可得,最后死在了任上,回乡后安葬在了这间茅草屋后院的竹林之中。
刘氏子孙每年清明冬至前来祭拜,天下有爱戴刘基者也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祭拜供奉。
曾有民间谚语曰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天下刘伯温”,老百姓把刘伯温当神仙看待,刘基在民间威望更高,而这自然不被帝王所待见,后世之君直接剥夺了刘氏子孙世袭罔替的“诚意伯”封号。直到嘉靖年间因为皇帝需要与大臣博弈“大议礼”继而陆续恢复了开国功臣们的爵位,这一世的刘氏当家人是为刘基第九世孙的刘瑜,他也被重新敕封为诚意伯。
而在青田县刘氏故居的茅草屋里,刘瑜回乡祭拜先祖刘基。
按照先祖的祖训在列祖列宗面前虔诚地行礼叩拜,念诵祭文,再行族内祭奠大礼。
然后在刘基的墓前取出刘氏一族传承接近二百年的古檀木匣子,传言此乃刘氏先祖刘基遗物,匣子内所装的是什么东西也没人知晓。但是多年以来无数人觊觎这个匣子,皆是因为当年传言一二···
在大明王朝初立之际,刘基与朱元璋的一次谈话中,朱元璋先是夸刘伯温神机妙算,帮助自己夺得天下,再是感叹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,旁敲侧击,一番铺垫之后便问刘基。
“先生,以先生神机妙算,前后各知五百年的半仙之能,可能算出我大明可享国祚几何,终于何处?”
刘基深知杀伐果断的朱元璋乃是千古一帝,更是喜怒无常之人,稍有不慎或者是有话说错,那都是连累九族亲朋的大罪。他也知道,朱元璋绝不是唐太宗那样胸襟的皇帝,若是魏征在世,恐怕也早就被他株连九族,好在他也算是沉浸官场,浮沉多年,深知皇帝朱元璋的脾性。
此般发问,或真或假,可能是茶余饭后的玩笑,也可能是笑里藏刀的试探。
刘伯温倒也看透,坦然面对,当即便收拾妥当,十分郑重地给朱元璋算了一卦,占卜出了几个字,“陛下所问超臣能力所为,基在遇到陛下之前也不过一介布衣,所得虚名也赖陛下垂青。今日一卦,便是泄露天机,折损阳寿也要报陛下知遇之恩。”
刘伯温向太监要来纸笔,在皇帝面前写下八个大字:“始于东南,终于西北!”
“大明国祚绵远流长,享···”刘伯温边说边算,右手掐指捏算,朱元璋则端坐在侧,神色如常,心中却紧张万分,双目死死盯着刘基的手指。
“陛下,臣怕是年老力衰了,国祚几何居然···”刘基原本灵巧的手指忽然僵住了,紧接着天空乌云密布,雷声大作,一道惊雷横空炸响,刘基脑海中猛地闪过一个念头,眼前一黑,紧接着吐出一口鲜血,整个人失去力气,向前扑倒在朱元璋怀里。
天地之间忽然出现如此景象真的便是如真龙下凡一般,朱元璋大惊,连忙吩咐手下太监将刘基扶下去医治。他看着龙袍上刘夫子吐出的鲜血,一手拦住了想要上前擦拭的太监。此刻,他心中没有猜忌怀疑,此等行为又怎么可能装骗得出来呢?只是他脑海中闪过一抹惧色,虽为华夏之主、王朝之君,但在乾坤变化的天地面前,还是显得如此渺小。
“刘夫子啊,是朕害你泄露了天机啊。”
朱元璋大感内疚,后来便放刘伯温告老还乡。
回乡路上,刘伯温将此事告诉了儿子。原来的大明国祚和亡国之君他都以占卜天地之术算了出来,只是他知道一旦说出口,怕是会泄露天机、有违天道。他说出“始于东南,终于西北”,已是自己所能透露的极限。说完这句话,便已乌云密布、天雷滚滚。
恐怕当天要是给皇帝说清道明的话,这一声刑雷就要劈到他和皇帝的亭子上。
“就连老天爷都看不惯我泄露天机,要将未来秘密彻底封绝!”
刘基之子刘琏憨厚老实,安分守己,一路随同父亲返回了青田老家。
本以为一家人可以荣归故里、安享晚年,但父亲刘基却心事重重。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几夜,彻夜不眠地书写,最后编了一卷书,装进一个檀木匣子并锁住。他料定朝堂诡谲多变,自己难以独善其身,将来必然还要重返朝堂,便将这个匣子交给儿子刘琏,让他在自己死后,将此檀木匣子作为族中要物供奉在墓前和祖宗祠堂。在百年后的某一天,取出匣子,将匣中之书快马送给当今天子之弟。
刘基担心泄露天机过多,给儿孙带来太多祸患,便告诉刘琏,“何时取匣,匣上自见。”
随后的百年之间,刘氏子孙严守刘基祖训,祖祖辈辈守护着刘氏祖坟和这个檀木古匣。而朝堂民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便也有了刘基为测算大明国祚泄露天机吐血的传闻,无数人以为刘基已经得出结果却没有告知太祖皇帝。
又传闻,刘基在离世之前便留有一册预言,说的乃是大明末世百年之事。
此等传闻自然引得皇帝、藩王、朝堂重臣、宦官以及东西厂卫还有无数别有用心者的觊觎。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,或是强取,或是豪夺,或是偷盗。几次都有古匣被夺,更有厂卫奉旨前来,当着一众人的面打开古匣却只见里面一卷手书,名曰《宋史通要》,而里面说的也都是宋史。没曾想到刘基晚年会写一部点评宋史的手迹,至此谣言才渐渐散去。
刘家又放出话来说,祖上撰写此书只是为了警醒后人,要以史为鉴罢了。
待此事退去,又过去了许久,直到九世孙刘瑜清明前来青田祭奠,在刘基墓前叩拜时,因为路途颠簸,瞌睡未醒,祭拜行大礼时用力太大没收住,重重的磕头砸在了地上,将石阶台板都砸出来一个裂痕,这石板也是日积月累被无数刘氏子弟给磕的,这一下一下的磕头都是分量极重,而今刘瑜人高马大、身强体壮,一个大头磕下来,原本就不厚的石板当场便裂开,而刘瑜吓得一激灵,人猛地就清醒了,而清醒的他又发现了一个大秘密——裂缝之中藏有他物。
他屏退左右,搬开裂开的石板,取出里面的一片玉碟。百余年风雨飘摇、岁月侵蚀,刘瑜用手吐了口唾沫,然后擦掉了上面的尘土,只见玉碟上写着“京师若引天雷抵,古匣奏送天子弟”。刘瑜大骇,悄悄记下祖先的遗训,并将曾经被盗过的古匣和里面的古卷书籍全部重新漆封起来,从青田的刘氏祖坟之中挪走,自此从人们视野中消失。
直到天启六年,京城之中的王恭厂附近真的发生了莫名的大爆炸,传言惊雷降临世间是因为人间有不平,为此君臣惊恐万分,以为惹了天怒。此次诡异的爆炸导致京城死伤两万多人,天启皇帝居在紫禁城内而幸免于难,后皇帝心中惶恐,不得已下罪己诏,以三畜等重礼亲自沐浴祭祀,祈求上天宽恕。
而刘氏弟子得知消息之后,便想到了那句先祖古训“京师若引天雷抵,古匣奏送天子弟”,族中长老便按照祖训所示行事,择机将古匣里的古籍送到京城,而那一天,也正好是天启皇帝封朱由检为亲王,并赐予信王府府邸之时。
